大使命的践行者 10 建立桥梁
- Kevin Zhao
- Feb 8
- 11 min read
Updated: Feb 18

在讲述“聖經的特點”时,我曾和大家分享過,聖經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它是一本古老的書。無論從時間,地域以及文化各個方面而言,聖經中的某些經文都和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西方世界人之間有著一定的距離。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舊約,利未記1:1-9
1耶和华从会幕中呼叫摩西,对他说:2“你晓谕以色列人说:你们中间若有人献供物给耶和华,要从牛群羊群中,献牲畜为供物。3“他的供物若以牛为燔祭,就要在会幕门口献一只没有残疾的公牛,可以在耶和华面前蒙悦纳。4他要按手在燔祭牲的头上,燔祭便蒙悦纳,为他赎罪。5他要在耶和华面前宰公牛;亚伦子孙作祭司的,要奉上血,把血洒在会幕门口坛的周围。6那人要剥去燔祭牲的皮,把燔祭牲切成块子。7祭司亚伦的子孙,要把火放在坛上,把柴摆在火上。8亚伦子孙作祭司的,要把肉块和头并脂油,摆在坛上火的柴上。9但燔祭的脏腑与腿,要用水洗,祭司就要把一切全烧在坛上,当作燔祭,献与耶和华为馨香的火祭。
這段經文與你的生活的關聯度,從1-10,你打幾分?
新約,罗14:13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這段經文與你的生活的關聯度,從1-10,你打幾分?
實際上,聖經中的大部分經文與我們的距離介於這兩者之間——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我們需要在過去的聖經文本和當下的現實生活之間建立橋樑。這是John Stott提出的概念,他说:
“…講道不僅僅是解釋經文,而是溝通……我將以「架橋」的隱喻來闡述這一點。橋樑是一種溝通的方式,用於連接因河流或峽谷而彼此隔絕的兩個地方……這道鴻溝象徵聖經世界與現代世界之間的深刻裂痕……基督徒傳道者必須在橫跨兩千年文化變遷(舊約甚至更久)的廣闊深淵上搭建橋樑。我們的任務是讓神所啟示的真理從聖經流入當今人們的生活中。”
簡單來說,建立橋樑可以分為兩個具體的步驟——

在我們所處的世界與聖經的世界之間架起橋樑,需要我們進行一次雙向的旅程。我們首先從自己當下的時代與處境出發,進入聖經的古代世界,去觀察,去體會,去經歷。然後,回到我們自己的世界,將我們剛才在聖經世界經歷和學習的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

这个概念就像动画片超级妙妙書(super book)的設定。每一集主角都會和他們的小機器人進入聖經的某個故事中,和聖經人物一起經歷一邊當時發生的事情。然後,他們會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把他們從聖經中學到的功课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聖經學者Krister Stendahl指出,關於這一點,在今天的講台上很容易出現兩種錯誤。
1、不相关
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了聖經的世界,卻忘記回到我們的世界。
換句話說,教師很好地回答了“What did it mean then? ”這個問題,讓學生對聖經的世界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樣的結果是,學生仍然不知道聖經的世界和我自己到底有什麼關係。這種教導不像是學習聖經,而像是上了一堂聖經歷史地理課。
2、不准确
教師從未帶領學生進入聖經的世界,卻急於回到我們的世界。
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經過仔細地研經,就開始對經文進行解釋和應用。結果是教師的解釋和應用往往來自於他自己,而不是這段經文本身。而對於聽眾而言,會覺得很彆扭。好的情況是,解釋和應用是正確的,只不過和這段經文無關。壞的情況是,解釋和應用是片面的,錯誤的。
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看一看這兩個步驟:
Step1、進入聖經的世界
進入聖經的世界意味著我們需要——透過研讀經文,運用語言,圖像,實物,類比,想像等合宜的方式進行描述,充分,具體,細緻地將聖經世界的模樣及其含義向人們呈現出來,使人們能夠在思想,情感,身體,關係等層面對聖經的世界感同身受。
首先,研讀經文不仅是教学的基础,也是進入聖經世界的首要條件。
其次,“運用語言,圖像,實物,類比,想像等合宜的方式進行描述,充分,具體,細緻地將聖經世界的模樣及其含義向人們呈現出來。”
语言:运用豐富的,準確的,甚至是幽默的语言向听众描述圣经的世界。其实在很多時候,聖經本身的語言就已經很豐富了,例如詩篇中充满了栩栩如生的语言图像,我們只需要好好將它们翻譯出來就好。
圖像:运用相关的圖片和地圖向听众呈现圣经中的世界。
實物:有时也可以运用实物向听众呈现圣经中的世界。
類比:类比修辞是呈现圣经世界的好方法。例如,主耶稣讲过无知财主的比喻。按照今天的話說,他是一個“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人。又例如,以利亞在戰勝了巴力的先知後,他陷入了怎樣的狀態中?按照今天的話說,他“burnout”(耗尽)了。
最後,“使人們能夠在思想,情感,身體,關係等層面對聖經的世界感同身受”。如果你成功做到了前兩步,那麼這會是一個可期待的結果。並且這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結果,因為如果聽眾不能感同身受,那麼聖經的世界就與他們沒有關係。
例子 · 创15:1-3
这事以后,耶和华在异象中有话对亚伯兰说:“亚伯兰,你不要惧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赏赐你。”亚伯兰说:“主耶和华啊,我既无子,你还赐我什么呢?并且要承受我家业的是大马士革人以利以谢。”亚伯兰又说:“你没有给我儿子,那生在我家中的人就是我的后嗣。”
在今天,無論是西方世界或是東方世界,生育率普遍低下,很多人甚至都不願意生養孩子。所以,人們大概不會感受到沒有兒子是多麼要緊的事情。但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兒子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兒子的家庭會被視為遭受了咒詛,這是一種很大的羞恥。因此,亞伯蘭即便得到神的祝福,但仍然悶悶不樂,因為他沒有兒子來繼承自己的產業。所以,亞伯拉罕的“兒子”就是他在地上最珍視,最看重的事物,可是他卻求而不得。
你能夠體會亞巴拉罕的心思意念嗎?對你而言,你的“兒子”又是什麼呢?你在地上最珍視,最看重,最牽掛的是什麼呢?
总而言之,让听众感同身受,這是我們進入聖經的世界要達到的目標。
Step2、回到我們的世界
也許你已經發現,在“進入聖經的世界”和“回到我們的世界”之間,並沒有十分明確的界線。實際上,當我們開始對聖經的世界感同身受時,我們已經踏上了回到我們世界的旅程。
但是,感同身受還不夠,我們還需要更進一步,那就是——在我們的世界應用聖經的真理。當你開始應用和活出聖經的真理時,這座連結聖經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之間的橋樑才算是成功地搭建起來了。
以下是关于應用的原則——
1、對經文的應用應該和對經文的觀察與解釋保持一致
說得簡單一些,經文要我們應用什麼,我們就應用什麼,不要偏離經文的主題。要時刻提醒自己,我教導的是聖經,而不是我自己的喜好和觀點。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說的是“保持一致”,而不是“完全一樣”。例如,有些經文(特別是故事)並沒有明確的“應用”內容,那麼我們所提出的應用就需要和這段經文的觀察與解釋保持一致。實際上,這給予了我們非常大的應用空間。
例如,罗13:8,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这段经文的应用非常明显,作为基督的肢体,我们应该在彼此相爱的事情上常以为亏欠,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带出应用?
具体的彼此相爱的行动:
· 从祷告开始?
· 从小事开始做起?一句主动的问候,关怀,打电话,小礼物,等等。
· 爱的五种语言?
这些都是与圣经的教导保持一致的应用,都是合适的。
2、從內而外,而不是從外而內
應用並不是強行給對方塞一堆命令和規則要對方去操練和遵守。最理想的狀況是,教師激發出學生心裡想要去應用(回應)神話語的渴望。
這當然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人心的改變涉及到很多方面,有些方面甚至不是教師能夠觸及到的。我在此只提到一點,那就是解釋關於why的問題,擺明緣由和利害。
例如,神向摩西頒布律法之後,祂如何幫助以色列人生出回應的渴望?答案是,摩西向以色列百姓解釋關於why的問題,擺明緣由和利害。
申命記用非常多的篇幅勸勉以色列百姓——順服就蒙受祝福,悖逆就遭受咒詛——你們要選擇哪一樣?約書亞臨終前同樣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要敬拜哪一位神?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崇拜的神,還是耶和華我們的神?如果你們認為耶和華神不好,你們可以回去拜偶像。但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
所以,當你要提出某一個應用時,不要只是告訴人們,你需要做什麼。而是可以分享,你為何要這麼做,這就是闡述關於why的問題,擺明緣由和利害——為何這個應用很重要?如果我們如此行會有怎樣的結果?如果我們忽視它又會有怎樣的結果?
3、鼓起勇氣,發出挑戰,堅定不移的應用
在分享聖經的特點時,我曾說過聖經是一本“挑戰之書”——對真理毫不妥協的宣告;對價值毫不含糊的判斷;對回應毫不保留的要求——這要求教導聖經的人要帶出這種挑戰,不要退縮,不要膽怯。
這裏有一些提醒:
· 勇敢不是尖刻或粗暴,而是帶著愛心說誠實話。永遠不要在講台上用言語去bully台下的人。
· 有時候,可以用“你”,而不總是用“我們”來進行挑戰。
· 把你自己也包含在應用的挑戰之內,不要“光說不練”。
4、清晰且具體的應用
清晰不模糊,具體不籠統地帶出你的應用,讓會眾知道他們具體可以怎麼做。
5、在編輯講章的時候,將應用放在最前和最後
“拯救犹推古”的作者说:“在研究一段經文時,應用應該是你最後考慮的事情,因為如果在抓住核心主旨之前就開始應用,你可能會錯失重點。然而,當你最終清楚地掌握了這段經文的信息,並弄明白它的應用時,應用就會塑造你的講道——因為應用是你講道的方向,是你努力的目標,是你站起來講道的理由,也是你坐下來時希望留下的影響力。換句話說,应用將是你在開始撰寫講道時首先想到的重點。正如哈登·羅賓遜(Haddon Robinson)所說:應用應該從引言開始,而不是結尾。”
例子1 · 詩篇1 · 蒙福者(讲道稿)

最近這段時間,在中文的互聯網上有一個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有一位女性,她罹患了一種叫做“紅斑狼瘡”的疾病。
簡單來說,這種疾病會導致人的免疫系統出現混亂,給人帶來很大的痛苦。
例如,疲勞發熱,關節疼痛以及皮膚出現病變,等等。
當這位女性意識到她往後餘生都必須忍受這種痛苦時,最終,她選擇前往瑞士,接受安樂死。
她將這個經歷拍成視頻發在了網上,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
很多人因此開始起討論安樂死是否符合倫理的問題。
但我今天想談的不是這個,而是這位女性之所以會如此選擇的原因。

在一個視頻中,這位女性說:“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我的年薪是150多万,我旅行過40多个国家,有无数的男人追求過我。”
她認為自己實在無法忍受因病痛而失去這一切的生活。
所以,她選擇提前結束自己的生命。
我想說的是,她的選擇反映出現代人的一種價值觀——那就是幸福比生命更加重要。
而一個充滿了不幸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追求幸福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充滿幸福的人生。
但關於幸福,至少有兩個難題:
第一,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過去的人偏向於認為,幸福更多是源於心靈的富足。
但現在的人則會認為,幸福更多是源自物質的豐富。
第二,幸福固然美好,可是人生在世,又苦又短,哪里有那么多幸福呢?
中國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幸福,哪有那么容易就可以得到呢?谁能够一直拥有幸福呢?
今天我们要查考的经文,诗篇第一篇,正是关乎“福”这个主题。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蒙福者”,关于这个主题,我会分享三点:
一、蒙福者的形象,The Image of a Blessed One
二、蒙福者的抉择,The Choice of a Blessed One
三、蒙福者的操练,The Practice of a Blessed One
我们先来分享第一点:
蒙福者的形象⋯
例子2 · 羅馬書 8:31-39 · 爱的确据(讲道稿)

我们家的大女儿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在晚上睡觉前,她都会问我:爸爸,如果晚上我害怕了,我可不可以去找你?
我说:当然可以。
然后,她又会问:爸爸,那如果我晚上害怕了,又不敢起来去找你。我叫你,你会过来吗?
我说:当然会过来。
听到这两句肯定的回答,她才会安心地说:好的,晚安!
这当然是一个很平常的父女之间的对话,但问题是,她每天晚上都会问我这两个问题。
有时候被她问多了,我就会说:Yes,Joyce,always,你知道,如果你叫我,我肯定会过来,所以你不用每天都问我相同的问题。
可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她又会问我相同的问题:如果我晚上害怕,我叫你,你会过来吗?

这让我不禁开始反思:Joyce似乎对“她叫我,我就会过来”这件事感到非常怀疑。
她为什么会怀疑呢?难道是因为我经常忽悠她,对她说话不算话吗?
好像也不是这样,因为每次我和Janice答应她什么事,我们总是会尽量去做到。
后来,我和Janice认为,这可能是因为Joyce是老二的缘故,老二总是想要求得更多的关注,想要确认爸妈是不是像爱哥哥和妹妹一样爱着自己,因此她心中的怀疑就会相对更多一些。所以,每次她发出怀疑,我们只要带着耐心和爱心去给予她肯定的回答就好了。
弟兄姐妹,借着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在信耶稣的道路上,我们有时也会有怀疑——
我们可能会怀疑神的存在,怀疑神的同在,怀疑神的信实,怀疑神的慈爱,怀疑神的应许,等等。
曾有一位肢体和我分享,在几年前,她遭遇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当时,她的牧师开了一间盈利的公司,然后请教会的弟兄姐妹在这间公司里做事。但是,长久以来,牧师让她们干很重的工作,却只给他们支付少得可怜的薪水。并且对她们说,不要计较这些小事,因为你们在做神的工作。
终于有一天,这位肢体实在受不了了,她选择离开了这间公司。但与此同时,她的信仰几乎也要崩溃了。她开始怀疑神的信实,怀疑神的真理,怀疑她所信的究竟是否只是一个谎言。
弟兄姐妹,你曾在信仰的道路上对神有过怀疑吗?我相信你一定有过。

如果有人说,自己在信仰的道路上完全没有对神有过怀疑,那么我只能说,这个人很可能还未真的开始信仰。因为彻底没有怀疑通常只会反映出一件事,那就是他对信仰并不在意。
在我传福音的经历中,我发现最难信耶稣的人不是那些对耶稣充满了怀疑的人。而是那些对耶稣完全没有怀疑的人。
他们之所以没有怀疑,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在乎。他们认定自己和耶稣,和上帝毫无关系,因此关于信仰的问题完全不会对他们造成任何困扰,也完全不会引起他们的任何怀疑。
所以,怀疑本身并非一定是不好的。關鍵在於懷疑将領我們去哪裡。
有時候,怀疑可能会带来好的结果。例如,宗教改革者对天主教会的怀疑,使他们寻见了被扭曲了许久的因信称义的福音。马丁·路德就曾说过:“怀疑是信心的侍女。”
但也有时候,怀疑可能会导致负面的结果。例如,怀疑会令人陷入到焦虑,软弱,忧愁,紧张,没有安全感,失去喜乐与平安的状态中,从而导致自己与神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更严重的是,还有人会因为怀疑最终彻底放弃了信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回应怀疑这件事呢?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罗马书8:31-39正是关于这个主题…
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
針對不同的教導場景,應用的位置可以作適當的調整。
· 講道:應用(與應用相關的問題)在前。
· 主日學 / 查經:應用也可以在過程,在結尾。
“應用”是建立橋樑的關鍵所在。正如我們從大使命中所看到的,教導本身不是不目的,我們不是為了教導而教導,教導的目的是使人成為門徒,生命發生成長和改變。
換句話說,教導不是為了獲得information,而是為了實現transformation。所以,我們要好好带出應用。
Kommentarer